了先河,位置肯定要占下去的。
老实人潘季驯,看似五党,实则有一批主张理学正朔的官员在支持他。
新阁臣方颂嘛,以前是臭狗屎,没人愿意沾边的,现在不少四六不靠的官员,也开始主动接触他了。
在朝为官呢,总是要抱团的。就算是贾琏,也能影响一大批职务不高的技术官僚。青云书院中的年轻一代,也以他为榜样。
过年之前,承辉帝总算是拍板了,林如海晋首辅,李清递补次辅,余者递进。
这个结果呢,李清是否满意不得而知,京城里有一小半的官员,私下已经开始串联了。
原因也很简单,贤王要回来了,青天要回来了。
从圣旨发出到李元回京,前后持续了半年的时间。李清这个南洋大臣,注定只能遥领,那么整个衙门的结构,就要安排妥当。
你还别说,在南洋做官的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是流放过去的。这些官员以前是看不到回权利中枢的机会了,现在不是来了么?
所以呢,他们自然是很卖力的为李元干活,表示请殿下放心,南洋不会出事的。
只能说,这些官员想当然了,南洋会不会出事,李元说了都不算。
南洋这个地方,军队说了算,
南洋新军第一镇散布在南洋各地,私下的规模不断的在膨胀。真要打起来,一个镇能变两个镇。
之所以会造成这个局面,主要还是因为军校的毕业生们,没法去南洋服役。而且因为初期的人数少,毕业后留在京营的人也不多,毕业生优先进入九门镇,然后才是蓟辽各边,后续还是以北方的大同等地为主。
这些天子门生,忠于承辉帝是肯定的,承辉帝哪天不在了,那就不好说了。到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