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元内心对贾琏还是愿意主动亲近的,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储位,而是他从贾琏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民意,底层的庶民是没有发声渠道的,所以他们作为最多数的一群人,他们的呼声是无法传到上层的。
作为立志要做明君的李元,明白了想要获取真正的民意,就不能指望身边官员。
无论任何时候,皇帝都要防备官员们,对他们要用,也不要全信。否则,迟早给他们带坑里。
以前围绕在李元身边的人,总是通过话语来影响李元,从他这里捞取好处。接触贾琏期间,李元有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贾琏以事情来影响他。就是把一件事情摆在你面前,让你自己去观察,去找结论。在南洋几年,李元有了一定的治理经验后,结合此前接受的教育,这才逐渐成熟。
对臣子,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做什么。不要听他当面说什么,要听他背后说什么。
李元也曾派人调查过贾琏,意外的发现他是京城中最不喜欢搞圈子社交的高官,这个太意外了。
官员之间互相来往,互相帮助,这属于常态了。贾琏完全属于另类,即便如此,贾琏在官员中声望却不低,原因很简单,太能干了。
真就是通过政绩,一点一点的积累,最终身居高位。
当然李元也听到了很多关于贾琏的负面评价,深刻的理解了要做事就一定会得罪人,就一定会因事受谤。
朝廷的事情不能没人做,所以官场才流行一句话,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这个国家,真正有影响力的一批人,说话能传的远的人,都是一些什么人呢?
答案是不是立刻就有了?
两份奏本送往热河,按流程经通政司送内阁,因为所奏之事涉及财政,所以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