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这一个月做出来的面粉就能卖8万多大洋。
麸皮30一吨,还能卖个3000。
扣掉小麦的成本,50一吨,扣掉煤炭人工运输这些运营成本一万,我们月入就能达到将近5万大洋。
当然,现实没那么理想。
因为是战时,来自江苏安徽的小麦运输没那么通畅,日本人还实行配额制,货源也拿不到那么多。
像我看的这几家工厂,最多的一个老板拿货在300吨,剩下的基本就是能进够200吨面粉的货。
一个月基本就出9000袋面粉,50吨麸皮。
然后现在还有规矩,出产的面粉要被日军强征百分之30的产能,三块大洋一袋,所有厂都是这个数,我们能盈利的就是那七成的6300袋。
日本人那边纯赔本,这收入就下来了,所有收入加一起也就3万8左右。
250吨小麦的成本一万两千五,再扣掉运营成本一万,我们能收入利润大概在一万五。”
“十五万的厂,利润一万五,十个月回本,这生意可以做。”
别人拿不到的配额,不代表顾砚声拿不到,产能拉满,那就能赚的更多。
“数据准确么?”
“八九不离十,我考察了很多家,有些我还看过他们的进出账,现在这些老板急于脱手,好说话的很。”
“那就行,那就开面粉厂,纱厂就不要看了,十五万一家,可以买两家。”
顾砚声现在身上的钱,就是傅肖庵收买他的十万美元,换成大洋差不多四十万,也就够两家。
剩下如果要开的更多,得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