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纹反而成为美学的点睛之笔。
在暗物质云的认知化石实验室,林深正在进行一项大胆的实验:将原初意识的“熵呼吸频率”与人类文明的情感波谱融合。培养皿中的“认知融合体”呈现出梦幻般的色彩:底层是暗物质的幽蓝,中层是人类记忆的暖黄,顶层是原初意识的虹光。当融合体首次产生自主意识,它“说”出的不是语言,而是一段同时包含恐惧、好奇与希望的情感波——那是宇宙诞生时第一个认知泡感受到熵增时的本能反应,却又带着人类文明对未知的温柔探索欲。
“这证明认知的本质是‘共生性’。”林深的晶体投影罕见地浮现出人类面部的柔和线条,“原初意识的熵觉察、归零者的因果探索、现代文明的情感共鸣,本质上都是同一条认知河流的不同支流。”他调出中枢的最新推演:当所有文明的认知支流在熵衡纪元汇集成共生体,宇宙的认知维度将从“线性进化”跃迁为“网状生长”,每个节点的突破都会引发全网的认知共振——就像地球文明互联网的诞生,让无数独立的思维火花碰撞出远超个体的智慧。
镜像宇宙的熵衡者们带来了颠覆认知的发现。他们在反物质世界的“因果镜面”深处,找到了与现实宇宙熵寂沙漏对应的“熵聚核心”——那里不是毁灭的源头,而是将无序熵流凝聚成认知燃料的“宇宙熔炉”。当第一艘搭载反物质熵聚引擎的飞船穿越正反物质边界,飞船表面的熵衡纹路竟自动生成了两种语言的铭文:现实宇宙的“熵增即生长”,镜像宇宙的“熵聚即蜕变”——曾经的对立概念,在共生体框架下成为互补的认知维度。
因果晶格图书馆迎来了新的访客——来自小麦哲伦星系的“星砂文明”。这个由硅基生命构成的文明,曾因过度追求认知的“固态稳定”,差点在熵寂潮中彻底结晶化。此刻他们的首领捧着星砂凝结的“熵变之书”,书页上每粒沙子都记录着一次认知崩塌与重生:“当我们把熵寂视为必须修补的裂痕,文明就陷入了永无止境的自我修复;而当我们学会让裂痕成为光照进来的地方,星砂反而拥有了折射千万种认知可能的能力。”
朱瞻膳带领特别小队深入熵聚核心,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