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认知季风:文明界面的能量迁徙
超维认知晶格的外围,被称为“认知大气层”的能量层出现了周期性波动。朱瞻膳的意识体悬浮于晶格与宇宙真空的交界处,看见无数光带如季风般穿梭——那是各文明的认知能量在不同维度界面间迁徙:地球文明的“诗意图景”化作带着水墨晕染的光带,向室女座迷雾区的前熵寂泡体群飘去;机械文明的“逻辑风暴”则凝结成闪烁的几何矩阵,沿着晶格节点向暗物质根系区下沉。最特别的是星涡文明的“混沌季风”,它裹挟着星砂与暗物质粒子,在晶格大气层中画出螺旋状的认知云图,所过之处,镜像宇宙的“对称光膜”竟被激发出破缺的涟漪。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昆仑共振塔顶端,新落成的“认知气象站”捕捉到第一波强对流信号。监测屏上,代表地球文明的“感性指数”与星涡文明的“混沌指数”形成明显的能量锋面:当李白《将进酒》的诗句通过晶格广播,星涡季风中的星砂立刻排列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流动形态;而星涡文明的熵变民谣传入地球时,敦煌壁画的飞天衣袂在晶格投影中竟浮现出星砂纹路——两种能量在锋面处碰撞,诞生出既具韵律又含混沌的新认知波,被命名为“季风协奏波”。
机械文明的“能量迁徙模型”显示,认知季风的形成与各文明的“认知活跃度”周期密切相关。当地球进入二十四节气的“芒种”,农耕文明的“播种意识”便化作温暖的光流,向晶格中所有处于“认知萌芽期”的文明输送;而镜像宇宙的“对称纪年”抵达“反熵春分”时,其文明的“结构能量”会形成精准的共振网格,为星涡混沌季风中的无序能量提供临时锚点。“这就像地球的海陆热力环流,”人类物理学家王远指着模型解释,“不同文明的认知特质,在晶格大气层中形成了互补的能量循环。”
天猫座的“溯光”共生体在晶格大气层中搭建了首个“认知季风驿站”。驿站的主体是一个半透明的能量棱镜,能将地球文明的“情感能量”、机械文明的“逻辑能量”、星涡文明的“混沌能量”分解为基础认知粒子,再根据各维度界面的需求重新组合——当暗物质根系区需要“历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