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国已经将近两百年,很多制度运行了这么久,都已经崩了,或者就是维持个表面样子。
学校制度也不例外,如今的各级学校基本上就是个社交场所了,教官对生员的威慑力无限趋近于零。
在公房里,刘教谕请白榆落了座,很客气的说:“今天真是让你见笑了。”
白榆有点懵逼,今天自己见到什么了?有什么可见笑的?
刘教谕继续说:“如今学校制度落寞已久,早就不复当年了,连最基本的教育功能都已经失去。”
白榆点头道:“形势如此,莫可奈何。”
现在真正的好教育,要么是家学渊源,要么是自行找老师学习,县学府学基本都是空架子。
刘教谕唉声叹气的说:“最近两次乡试,我们县学的成绩都是惨不忍睹。
除了为照顾京县脸面,特意安排上榜的几个人,可以说是无一中举。”
白榆还是不明白刘教谕想表达什么意思,随口安慰说:“这是我们京城考生的素质太差,也怪不得教官你。”
当然这话也不是胡编,明代南北两京的科举成绩都很垃圾,属于被各省按在地上摩擦的存在。
看看高层的籍贯就知道,以科举为仕途根基的文官集团里,各省多少都有门面担当人物,但却很少有南北两京籍贯的大佬。
别问原因,问就是京城人考试根本考不过别的省。
从这个角度看,明代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