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两人的关系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辛弃疾与周边的理学士人交流越来越多,在晚年的诗词中更是有《水调歌头·题吴子似县尉瑱山经德堂》这种完整‘说理’的诗词出现。
到了朱熹病逝之后,辛弃疾更是给了朱熹“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的高度评价。
现在,朱熹与辛弃疾之间的争执,恰恰也是稳健派与激进派之争,更是是理学与道学之争。
当然,两人在此时都很年轻,除了政治立场站的很稳,学术上还没有成为后来的宗师,却还是能说出个一二三的。
朱熹师承刘子羽兄弟不假,辛弃疾也是守业于北地大儒刘瞻。肚子里都是有货的,一旦开始唇枪舌剑,一时半会儿也完不了。
刘淮其实听不太懂这二人的辩论,自然科学与社科文学方面,刘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能挥斥方遒一二,但是理学与道学之争,他就真的不明白了。
但刘淮有个爱好,或者说恶趣味,他喜欢将如今发生的事情与历史作强行复刻,有种参与进历史的感觉。
给辛弃疾他自己未来会写的诗词是这个原因;让完颜亮与完颜元宜君臣相得也是这个原因;开了个头,看朱熹与辛弃疾争论学术同样是这个原因。
见到虞允文怒气冲冲的抵达,刘淮起身,没有再管朱、辛二人,引着虞允文来到了驿站大堂。
“虞相公,有什么问题就问吧,我今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刘淮给虞允文斟了一盏茶,微笑说道。
虞允文板着脸,饮了一口茶之后重重将茶盏扔到地上:“刘飞虎,你这胆大包天之徒,竟然敢劫走金主!你还把朝廷放在眼中吗?!”
刘淮见状,将茶壶扔到一旁,直接坐到了主位上,笑吟吟的说道:“虞相公,你还没有问,这件事究竟是不是我做的。”
虞允文眯起眼睛,脸上泛起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