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万端,含光总揽于一身,一时未察,我责当拾阙补遗。”他温声道“况兄弟之亲,原当如此。”
\n
“嗯,”荀柔笔画着荀彧袖上经纬,“明岁东征,公达也留长安,征伐劳苦,自回来,他一直在家休息,必是劳累了。”
\n
这回出征,一路上荀攸都在照顾他,军务、政务都帮他担了许多。
\n
然而,年过四旬的荀攸,都能自称老夫了。
\n
况且,郭廷尉既然不帮忙,堂兄未免太辛苦。
\n
想想从年初的政变到后来出征,还有他不能理事的好几个月,稳定朝堂、安抚百姓、调度粮草、处理蝗灾、招募兵勇、号令百官,随着朝廷控制范围的扩张,事情是越来越多,即使有尚书台有六部尚书协助,但关键皆决于一人,称日理万机,绝非虚言。
\n
荀彧点了点头,这次却无言语,尚书台虽掌官吏,他却一直谨慎,凡涉州郡及九卿,都只出建议,荀攸这个御史中丞,自然也属此列。
\n
荀柔望向堂兄正襟危坐的样子,也不知说什么好。
\n
明明同里长大,工作、信念也并无太大分歧,也都与人友善,不知如何,荀彧与荀攸,就硬是关系亲近不起来。
\n
总觉得,小时候是有点子恩怨在身,如夺糕之仇,骗糖之恨……
\n
他也不是没仗着年纪小,直接问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n
堂兄闭口不谈,拉他学习,溺死在知识的海洋,忘记自己的问题,公达非常平静、非常耐心的一言不发注视着他,直到他主动更换话题。
\n
所以,这一直是他心里一个迷。
\n
也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解开。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