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赵与芮特殊点,是赵匡胤十世孙,宋度宗生父,投降后受封平原郡公于大都终老。
还有比较传奇的是宋恭帝本人和赵孟頫。
赵孟頫是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原是南宋司户参军,宋亡后归隐,七年后被元朝大臣举荐出仕,历任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赵孟頫本人书、画、诗兼修,书法上有“赵体”,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作画上山水花鸟无一不精且技法全面,开创了元朝画坛新风;诗文上以“圆朱文”著称,可以说相当的多才多艺。
有鉴于此,时人誉赵孟頫为“元人冠冕”,估计赵大做梦都想不到吧。
宋恭帝本人就要更加传奇一些,猝然亡国的他抒发不出李煜“最是仓皇辞庙日”的感慨,也不会有崇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愤怒,因为赵显四岁登基,亡国时才六岁,懂个啥嘛。
降了元朝之后赵显受封瀛国公,并在十六七岁时迎娶了蒙古公主当上了驸马,结果十八岁时忽必烈可能担心赵显亡国之君这个身份太敏感,一拍脑袋:你去吐蕃学佛吧。
于是刚娶了媳妇没两年的赵显离开了大都,开始尝试证道菩提。
宋朝的老赵家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除了不擅长当皇帝,干其他行业都比较拔尖。
赵显十八岁才开始接触梵文番经,但很快就开始崭露头角,先后萨迦大寺的总持,翻译了《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如意宝树史》《贤者喜宴》,在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际上当时的萨迦五祖八思巴主动投效忽必烈为其创蒙古新字,被忽必烈封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统理藏地方政教事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实质上这里算忽必烈半个后花园,忽必烈把赵显扔在这儿也是方便控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