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正十五年时老朱攻克和县,声名传到了和县不远处的定远县,在这里给元朝当小官的胡惟庸心一横,直接卷起铺盖去投了朱元璋,爷要造反啦!
对当时的胡惟庸来说,这种决定可能是他人生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晚年时候抱着孙子吹嘘的。
但实际上当时根本没人在意,一个是元朝的基层糜烂是常态,另一個是因为满山遍野造反的也不差你这一个的。
而且投奔过去的胡惟庸也很快就面临了另一个问题:创业的黄金窗口期已经关闭了!
咱们此前说过,大元朝的命运拐点在1354年,这一年脱脱被夺权,百万大军流离失所,跑路的跑路造反的造反,元朝的棺材差不多已经被钉实了。
对朱元璋来说这一年同样也是命运拐点,因为义军当中貌合神离,于是老朱干脆带着心腹二十四人南略定远,结果在路上有李善长这个智囊投靠,并不断壮大队伍,最终竟成功攻克的滁州,闯下了偌大的名声。
攻克滁州之后,李善长的才能得到了验证,而且已经有点规模的势力也急需正经管理,于是老朱直接委任李善长负责筛选前来投奔的各路人才,就是这样的情况下,胡惟庸的简历被递到了李善长手里,最终被打发去做了一个元帅府奏差,通俗来说就是送信的。
胡惟庸和李善长还是同乡,但前后投靠相差不过一年,一个成了罗马一个成了骡马,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个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随后的十年,胡惟庸通过不断努力,先后历任宣使、主簿、知县、通判、湖广按察佥事。
这个升迁速度当然不算慢,但与创业团队的其他人相比,就多少有点不够看了,因为同乡李善长已经被右相国了,基本约等于丞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