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专家讲座里的思维共振
下午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星轨科技邀请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陈教授正在进行主题为
“量子意识与教育未来”
的演讲。他身后的全息屏幕上,原子模型与紫茎植物的全息影像交替出现,当讲到
“观测者效应”
时,屏幕突然切换成金戈瞳孔分裂成复眼的画面。但陈教授随即解释:“这种视觉隐喻,恰如教育者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我们的观测本身,就在塑造知识的形态。”
金戈注意到黄琳坐在第一排,手中的录音笔正对着讲台,笔尖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她今天戴的银镯不是那枚会发光的,而是普通的素圈,但在某个瞬间,当陈教授提到
“意识量子纠缠”
时,金戈似乎看见镯身上闪过一丝极淡的蓝光。台下的张昊正在用平板电脑绘制思维导图,他后颈的传感器与讲台的量子音箱产生共振,发出只有特定频率才能听见的蜂鸣。这让金戈想起紫茎植物根系传递的学生呼救声,只是此刻的声波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
六、暮色中的科技图腾
黄昏时分,金戈与黄琳并肩走在返回学校的路上。夕阳将星轨科技大楼的影子拉得很长,玻璃幕墙上的数据流在地面投下移动的光斑,像极了第
29
章里紫茎植物根系在教学楼里生长的全息影像。“你有没有觉得,”
黄琳突然停下脚步,“今天看到的很多技术,都像是当年危机的‘解毒剂’?量子计算用来分析污染数据,神经接口用来重现科技历史,就连
3D
打印的器官,都带着修复的意味。”
金戈抬头看向天边的晚霞,云层中隐约浮现出第
29
章结尾时紫茎植物在天空组成的
Ω
符号,但此刻的光影更像一个未完成的圆,等待着人类用知识去填补缺口。他想起母亲日记里的话:“当第三滴血浇灌希望,观测者将成为改写程序的变量。”
如今,这些与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不正是在用教育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