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赵煦的年轻官员们交头接耳,神色间带着些许犹豫。
拥护高太后的老臣们则暗自松了口气,纷纷附和:“太后所言甚是,此乃两全之策!”
王岩叟抬头望向高太后,眼中满是敬佩,大声说道:“太后深谋远虑,既能让陛下亲征鼓舞士气,又能确保朝堂稳定,实乃大宋之福!”
此言一出,程颐顿时变色,他紧攥着衣袖,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高太后这看似两全其美的提议,实则暗藏玄机。
表面上,她同意赵煦亲征,赋予其大元帅之名,鼓舞军心;
可实际上,将粮草调度和各方协调的大权牢牢攥在手中,意味着前线的一举一动都要受汴京节制。
战事瞬息万变,稍有延误,战机便会转瞬即逝,届时即便赵煦有满腔抱负,也会因后方掣肘而难以施展。
程颐原本指望借赵煦亲征的借口,让其独揽大权,打破高太后多年的权力垄断,推行自己心中的变革主张,拯救大宋于危难。
高太后这一手,让他的计划近乎泡汤,多年的心血和期望恐将化为泡影,想到这里,程颐的脸色愈发阴沉。
赵煦同样心急如焚,他虽渴望亲征,但本意是借此摆脱高太后的控制,真正掌握朝政大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调配资源、指挥作战。
高太后提出的方案,名义上给予了他亲征的机会,却在暗中限制了他的权力。
前线作战,粮草供应、兵力调配的及时性至关重要,若事事都要向汴京请示,必然会延误战机。
而且,高太后在朝堂经营多年,人脉深厚,掌控着后勤大权,很可能借此打压自己的亲信,削弱自己的势力。
一旦战事失利,高太后便能将责任全部推到自己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