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的努力也许才会在史书上留下一点吧。
然而,即便真能如愿,张纯估计,她的名气也远远不如麻晓娇、叶诗韵、袁倾城大,甚至都有可能不如李琳大。
对此,张纯只能很无力地在心中吐槽一句,‘选择真是比努力重要啊!’
赵俣不知道张纯和李琳心中是怎么想的,他也顾不上张纯和李琳有什么想法。他这么多女人,要是天天猜她们的心思,那他也就不用干别的事了。
甚至可以说,与其去猜张纯和李琳的心思,赵俣更愿意去猜这个老婆婆的心思,‘这老太太说的这么好,该不会有人事先教过她吧?’
真不怪赵俣有这样的想法,实在是,皇帝身处权力之巅,却也往往是信息最闭塞之人,层层迭迭的人心与利益,总会织就一张无形的网,将真实的世间隔绝在外,只把精心粉饰的“太平”呈于御前。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晋惠帝司马衷那句“何不食肉糜”,早已成了皇帝脱离实际的经典写照。当百姓因饥荒而食不果腹,只能挖草根、食观音土时,他却困惑于“没有粮食,为何不喝肉粥呢”。这背后,正是信息传递的断层——底层的疾苦被官吏层层过滤,未能抵达皇帝的耳中,让皇帝对民间的真实困境毫无认知,只能凭着自己身处深宫的经验,说出荒诞之言。
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等改革,意图扭转明朝的颓势。然而,当改革触及诸多既得利益者时,各种诋毁与不实信息便不断涌向万历皇帝。地方官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隐瞒改革带来的实效,夸大执行中的困难与民怨,久而久之,万历皇帝对改革的认知逐渐偏离实际,最终导致改革成果未能完全巩固,明朝的积弊也未能彻底根除。
皇帝被层层环绕,身边的人或为自保,或为私利,有意无意地筛选、篡改信息,形成一个坚固的信息茧房。
这使得皇帝所听到的,多是阿谀奉承;看到的,多是刻意布置的假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