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珍禽异兽了,这些吃蝗虫的物种渐渐消失,对于蝗虫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要彻底根治,就必须要保护和维持好生态平衡,特别是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有足够的天敌与蝗虫对抗,这样生态系统将自然歼灭蝗灾。
可以说破坏了生态平衡,也就等于毁了我们的家园。因此这次茶陵蝗灾无疑是自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附:有关竹蝗资料
黄脊竹蝗属直翅目,蝗科。成虫体绿色,长31-40毫米,头顶至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黄色纵纹,愈向后愈宽。触角丝状,末端淡黄色。后足腿节粗大,黄色,间有黑色斑点。卵粒土黄色,长椭圆形,稍弯曲,长6-8毫米,卵壳上有蜂巢状网纹。卵块圆筒形,长19-28毫米,表面被有胶状物,内藏卵12-20粒。若虫又称跳蝻,共5龄。除翅外,其它特征与成虫相似。
黄脊竹蝗每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土中越冬。4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历期1周。跳蝻出土后,群集在矮嫩小竹及杂草上取食,2龄开始分散并逐渐上大竹,约5月上旬至中旬,3龄若虫全部上大竹危害,食量开始猛增,因此,防治竹蝗的最佳时机应在2龄之前。跳蝻46-69天老熟,6月成虫羽化。竹蝗喜食有咸尿味的食物,成虫取食20多天后交尾产卵,卵块产入土中,深约3.3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