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资上的保障,生活是非常悲惨的。
客家老人的通常做法是,年过六旬,家里的一切都由儿子去打理,自己断绝人情往来,不交朋友,不跟亲戚来往,百事不管,有吃就吃,没事就饿着。
总之是过一天算一天,过一年算一年,过不下去了,就一命归西。
当然,家境殷实的,可能会不一样。
毕竟枪杆子拿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有的人家,老人会当一辈子家,这样的老人生活会很幸福,也很踏实,说话办事也很有底气。
这样的老人不多。
大部分老人贫穷,一辈子都非常清贫。
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不可能富,大部分只能维持温饱,因为深山里没有工业,有限的农田产不了多少庄稼,山林资源有限,生活注定非常苦。
老人家贫穷,儿子家也会说不上富裕,一家人都在温饱线上过日子,作出牺牲的往往是老人。
在生病方面表现最为明显。
客家老人生病以前是不治的,尤其是居住在偏僻深山的老人,生病了一般自生自灭。
你身体好能挺过去,就挺过去,挺不过,就自然淘汰,所以以前的老人寿命都比较短。
当然,也与中国大环境有关。
以前年过六旬就是古稀老人,居住在环境恶劣的大山,老人寿命估计应该更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