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青石板路上,蓑衣下的人们脚步匆匆,衣衫渐湿,却也不失一份从容,行走在古色古香的长廊与亭台之间。湖面上,小船划过,搅动了一池春水,涟漪荡漾。
烟雨微茫之中,曲径通幽之处,别有洞天。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升起,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画卷。南阳湖的春天,无需过多的笔墨,便已是一首诗,一幅画,让人心醉神迷。
虽是战乱,南阳岛、南阳湖的平静却在我老娘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好在风平浪静一路顺风,我姥姥和我老娘坐了一天一夜的船到了济宁,我老娘第一次见了吹不灭的电灯。
一家人见面,热热闹闹,我姥爷听了我姥姥的话,沉吟许久,说:不管好孬,吃饱饭也好,饿肚子也好,全家人都要在一起。来济宁也几个月了,这里也是打仗不断,也是赶上年景不好,济宁这边的饭店生意也不咋的,街上的人肚皮都饿得贴着后脊梁了,谁还下饭店啊。咱不在济宁州了,咱回家再说,全家人饿肚子也得在一起。
收拾妥当,我姥爷带着几口人就回了人和村。
地里已经没有啥能吃的了,能吃的野菜早已吃完,该挖的野菜根挖了,该捋的树叶捋了,该扒的树皮扒了,除了出去逃荒,整个村庄死气沉沉,活着的人都是面黄肌瘦、有气无力。没有饭吃,只有喝水,喝多了就水肿,腿上一按一个坑。没有粮食吃,肚子里塞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一点油水,大腹便便地饿着,还屙不下来。
已经有人在煮麦苗吃。集市上赊给的一斤高粱米,麦收后要给到三斤麦子了,但再贵也不能饿死人,总还有人赊。
我姥爷从济宁回来好歹也带了点钱,全换了吃的,不只是粮食,只要是能下咽果腹的都是有钱也难买。
我姥爷在家的日子就是出去踅摸吃的,而每次姥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