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奴役磨平了火气。
几天抢收过后
差不多每个苦役犯能够背回半袋稻米,大概二十四五斤的样子,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然后在村子里集合,有惩戒总署的领队点名查数。确认无误之后,再领着到下一个村子去抢收抢割,如此反复。
大楚帝国境内一直都是这个规矩,只不过这十几年来,已经很少有土著苦役犯了,大多数是由新移民组成的麦客,在农忙时节游走于各村镇。
第二次东印度群岛战争过后,大量的爪哇苦役犯遣送到本土各岛,这一传统重新又拾了起来。
在这夏收时期
本地驻军和民兵也加强了最重要的道路,关隘的驻守盘查,就是为了防范监管中的苦役犯逃窜,离队和突发情况,能够及时的镇压。
几乎在每个村镇的重要卡口,都会有持枪民兵驻守。
这些土著苦役犯几乎无处可逃,他们不会讲国语,也不会讲方言,一查包准露馅,迎来的只能是更加酷烈的惩处。
包庇苦役犯的本地华裔农户,一经查实,同样会给予严惩,剥夺财产并处以1~3年不等苦役。
每年都有人在这上面栽了跟头,这也警醒了其他人,千万不要用所谓的同情心去挑战帝国的法律法规,代驾绝对承担不起。
总体而言,这套体制运行的还不错。
由于劳作的田地中有很多土著苦役犯,有一定的危险。这让随身警卫的郑大强中将高度警惕,在周围拉出了几道防御线。
在他的强烈反对下
大楚皇帝郑国辉也不好随意的走到底层民众中,只是在村子里,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乡绅和村民座谈,每一个人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