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也有严格的规定,并且还会有一定的餐食补助,倒不至于会让百姓因此陷入困顿,或者破产的境地。
那些略懂一点汉话的日本同胞在听到新华官员所宣读的政策时,无不激动得痛哭流涕,甚至跪倒在地,大呼“老爷圣明”。
这个时期,日本德川幕府对田赋曾做出官方规定,推行“四公六民(即40%上缴,60%自留)”的征缴标准。
但在实际执行中,许多藩国和大名会提高征收比例至“五公五民”。
部分贫困的藩国甚至会实行“六公四民”或“七公三民”,农人一年辛苦所得,近乎于无,饥饿始终伴随农人的一生。
不,应该是世世代代,子子孙孙。
另外,日本农人的负担远不止田赋所规定的“五公五民”或者“六公四民”的年贡(即主税),还需缴纳“小物成(即杂税)”,比如场圃赋(场地税)、家屋赋(房屋税)、户牖赋(门窗税),以及人头税,特产税(如布、酒、柞榛、菽麻等)
至于徭役,那就更为沉重了。
在助乡制度下,每个农人都需要提供人马协助驿站运输,若无法(无力)完成,则需缴纳高额代役金,会让你生生被扒掉一层皮。
像领主、大名以修路、筑城等诸多名义无偿征用农人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
一户标准小农(1町步土地,约10石产量),在扣除种子、赋税后,剩余粮食仅够全家五口每日一合三勺(约180克),远不足以果腹,需依赖杂粮、野菜、树皮才能勉强维生。
可以说,日本普通百姓过的日子,算是东亚几个国家里最为悲惨的。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都处于饥饿状态。
你当那些信仰天主教的日本民众,真的是为了心中那份虔诚的信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