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学之先例,让知识得到了更好的传播,但大部分人依旧是各学各的,派系众多,百家争鸣,所学知识点的交集是有限的。
\n
那么像科举制度这种为了公平性,向天下人发同一张“试卷”的方式就面临了问题,所出之题如何才算公平。
\n
范雎所讲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什么统一办学,什么童试,乡试,县试……殿试。
\n
范雎所讲,是一套十分完整的经过上千年考验的制度。
\n
它能不能选拔到人才,一目了然,它的优越性也十分明显。
\n
至于其中需要面对的乱七八糟的问题,就是公子假的事情了,他总不能手把手教到对方推行成功。
\n
公子假也听得眼睛越来越亮,越来越兴奋,因为他看到了一个政//治家一生的追求。
\n
范雎:“如此,读书人即便当不了官,还能去当个教书先生,也算为国出力了。”
\n
范雎就没讲那些什么人人都能读书,天下从此无寒门之类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了,这个世界的基础摆在这里,能读得起书的人毕竟是少数,非得让生活都过不去的人去读书而放弃生存,就像让吃不起饭的人去吃肉,空谈而已。
\n
理想和现实还是要分清楚的。
\n
当然,若是条件允许,人人都有识字的机会,自然是最好的。
\n
范雎这一讲,直接从中午讲到了下午,离开的时候也仅仅是讲了一个大概,怎么说呢,这样的千古制度其中涉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光是任何一个需要注意的点拧出来讲,都能讲几天。
\n
相信公子假定会忍不住再来找自己的。
\n
范雎心道,今天以后,魏国的刺客应该不会打自己注意了吧,至少在公子假没有将科举制度弄清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