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消息传开,各地丈量工作顿时顺利许多。
赋税减免的告示贴满了大街小巷。杨涟要求用白话书写,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听懂。他还在各县设立申诉处,专门处理赋税不公的案子。仅半月时间,就平反冤案百余起,追回被贪墨的税银三万两。
义仓的设立最为复杂。杨涟从抄没的家产中拨出粮食二十万石,分储各州县。他亲自设计了一套严密的发放制度:每户凭官府发放的木牌领粮,木牌上刻有防伪标记;每日发放数量登记在册,由锦衣卫定期核查;发现冒领者,全家连坐。
这一日,杨涟来到钱塘江边的渔村巡视。往日这里盗匪横行,渔民苦不堪言。如今江面上渔船往来,岸上孩童嬉戏,一派祥和景象。
“杨大人来了!”
一位白发老渔夫高呼,顿时全村人都围了过来。
“大人,多亏您分了田地,我家现在有饭吃啦!”
“我儿子从义仓领的粮食,救了我老伴一命啊!”
“大人青天啊!”
村民们跪倒一片,有人甚至磕起头来。杨涟连忙扶起最前面的老者:
“诸位请起,这是朝廷,是皇上的恩典,杨某只是奉命行事。”
老渔夫颤巍巍地捧出一条新鲜的鲈鱼:“大人,没什么好东西,这条鱼请您收下。”
杨涟摇头:“老人家留着卖钱吧。朝廷有令,官员不得收受百姓馈赠。”
老渔夫浑浊的眼眶里泛起泪光,粗糙的手掌攥着鲈鱼不肯松开:“大人不收,我这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啊!”
周围村民见状纷纷附和,有人捧出自家晾晒的干菜,有人摘下脖颈上挂着的腌肉,七手八脚往杨涟跟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