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散內阁,大权一把抓,坚持个二三十年,等他过劳猝死,后世皇帝肯定也还会想办法偷懒息政。
息政的机会越多,让出的权力就会越多,相权就会越来越强大。
到了朱元璋驾崩以后,洪武三十五年继位的朱棣,为了能有时间征討漠北、封狼居胥,就开创设置了內阁的草台班子,协助自己打仗之余处理政务。
而这时的內阁,虽然已经开始接触朝政,常参机要,但依旧附属於皇帝的秘书机构,没有决策权力,只能提出建议。
真正让大明內阁权力坐大的契机,在於“仁宣之治”,“仁宣之治”对大明带来的后遗症太大了。
连续两代皇帝早亡,一个盛世加起来的皇帝在位时间,合计不超过十年。
这让大明皇权出现第一次超长待机,洪武年间就被肢解的相权趁机开始反扑。
到了堡宗年间,又接了波土木堡之变作的神操,于谦愣是赶鸭子上架的去接手大明军权,相权跟著迅速失控。
土木堡之变被后世解读为阴谋论,但要真是阴谋论,那只能说明文官集权够狠的,六部尚书居然能陪著武勛去死,又不惜把北京陷入危局,那也该他们掌权了。
于谦能接手北京保卫战,纯在於他是兵部官员,还是兵部倖存下来的唯一最高级別官员,他不上谁上?
土木堡之后的大明,就是皇权、相权之间的反覆拉锯。
皇权为了爭夺相权,开始重用太监,利用太监夺权,而內阁往往斗不过皇帝支持的太监,就改为向下插手六部。
百余年的爭权夺利下,逐渐形成了明朝內廷的司礼监代表皇帝,而作为皇权附属机构的六科又变成了內阁的狗。
翰林院……翰林院什么都不是,他们一开始跟著內阁一起夺权,內阁拿到权力后,马上忘本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