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察使司?
这时候的崔有志忘了旨意中说了要秘密行事,这案子本就牵扯汉王,一旦各衙门口都收到消息,汉王能不做准备?
朱瞻基是想要汉王尽快动手,但也不能快到他还没登基,还没稳住朝局就……真说这时候撕破脸,谁赢谁输可不是定论,那龙椅可还没坐上呢。
说起来贾川的一些焦虑源于对这一世的不甚了解,源于对朱瞻基的不够了解。
若是让他与朱瞻基多待上些时日,有些事便不会想歪了。
朱瞻基自幼被朱棣带在身边,除了征战,也去过一些地方,他对地方管理者的能力和潜规则多少还是有点数的,为官者对政务了解未必多过各部门吏员,说白了,真正努力工作的是吏员,这也是朱元璋会从吏员中选官的原因。
贾川仅是名司吏,若是一片忠心,又有能力,朱瞻基给颗甜枣,这名吏员必定豁出性命完成差事,这与常年在官场上打拼的官员是本质区别。
为官奸猾者,酸腐者居多。
朱瞻基要的是真实的,有效的,且快速的结果,但这个过程需要跟他的需要合拍,绝不是现在。
所以贾川有了个稳定的工作——县衙经承。
同时也通过副指挥使告诉旁人贾川的新身份——太子的人。
朱瞻基是信任贾川的,在他极之狼狈危险的时候,但凡是谁伸过手,这份信任都会在朱瞻基心里发芽,只看后面有没有机会继续浇水了,若是没有,刚发出来的芽便会枯萎,好在贾川浇水了,他如实的将推断上报,便是带着肥料的水,让朱瞻基对他更添几分信任。
自古历代君王对忠诚的定义是不同的。
朱瞻基的逻辑是,内奸之事若不是贾川心思单纯,绝不会出现在他眼前的密信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