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更是神色一凝。
殿内气氛也变得有些不同于先前。
朱载壡小心的观察了一下老道长的脸色,这才继续说道:“儿臣觉得,圣贤所传仁义王道,可治理服我大明教化之民。可地方之患,边外之贼,仁义王道之外,恐还需补以别法?”
殿内气氛又是一沉。
嘉靖余光扫过在场的臣子们,立即沉声道:“太子今日所言,是要为朝廷献策?”
有些事情是不能上台面的。
嘉靖给了儿子一个眼神,却又觉得儿子如此聪慧,或许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
朱载壡点点头:“儿臣如今不过舞象之龄,尚且出阁读书,朝中又有父皇信任有加的严阁老、张阁老、吕阁老等衮衮诸公,儿臣不敢言为国献策。”
再一次小小的叠甲之后。
朱载壡这才道出真意:“儿臣只是觉得,治国平天下,重在仁义王道,却也要兼行别法。如荀子彼时于《议兵》有云: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兵家器械虽利,若民不附则如无根之木。故荀子《富国》篇亦云:‘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历朝历代行平籴法以丰仓廪,开矿冶以铸农器。昔管仲制盐铁之策,齐桓遂霸;商君行辕田之制,秦卒并六国。此皆以经济为武备之基也。”
当着皇帝和群臣的面,提出荀子的道理后。
朱载壡赶忙再次补充解释道:“所以儿臣近来常思,何以使民附?如今天下百姓服王道仁义教化,自是心向朝廷,可天下卫所、京营、边军士卒,却渐有懈怠之色,儿臣便想着,若是父皇能以天子之身,巡视京营、探视边军,或可使士卒振奋。内阁与朝中诸公伴驾释圣意,便可使我朝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