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砰砰声;藤壶和海胆在移动时也会发出喀哒声。无脊椎动物的某些发声可能和繁殖有关,或作为警告的信号。
甲壳类:海洋甲壳动物发声器分为
3类:①摩擦发声器。如龙虾的触角活动时摩擦额板,发出吱吱的响声,其频率为
6~84赫;赤虾类的发声器由几个到几十个数目不等的一列小脊组成;蟹类和歪尾类具有类似的小脊,互相摩擦发声。②大螯臼杵发声器。鼓虾、珊瑚虾、海绵虾等,都能由大螯两指急剧合拢发出强烈的爆破声。
③掠肢掌指弹射发声器。
口足类虾蛄科等的种属,以其掠肢的指节骤然弹开,发出弹击声。特别是指虾蛄等属的掠肢指节猛然弹击时发出强烈的弹击声响,其弹击力能够击破玻璃瓶。
鱼类:鱼类的声音主要有摩擦声、鱼鳔振动声和游动时产生的流体动力声。许多鱼在咬啮、从岩石上剥下食物、摇动鳍部或摩擦咽部凸起部分时,都发出锉磨声,其主要频率为100~4000赫。大部分鱼类都有特别的肌肉和鳔连接或长在一起。这些肌肉振动时,引起鱼鳔振动而发声。栖息在中国沿海的石首科鱼类都会发声,其群体发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昼夜节律。其中,以发声著称的大黄鱼,通常发出短促的敲击声(0.1秒),或连续发出5~10个短促的敲击声,听起来好像击;蟾鱼发出的叫声,基频为200~300赫,持续时间较长(0.5秒),通常称为汽笛声。不同鱼类发出的声音,频谱和波形都不相同,可利用来判断发声的鱼类。蟾鱼和黄鱼的某些叫声和产卵有关,有些则是在求偶、攻击、防御或受惊时发出的。鱼类在游泳中,特别是骤然变速或变向时,也会发出频率很低的声波。
哺乳动物:有些哺乳动物,例如大部分齿鲸类,都具有回声定位的功能。海豚能发出持续时间为几十微秒、频率达100千赫以上的短促叫声,这种声音的发生和鼻道中的特殊气室有关。海豚头上的额隆,起着声透镜的作用,把接收的声波变成狭窄的声束,海豚根据水中物体对自己叫声的反射声,判断物体的方位和距离。海豚重复发出的叫声,频率随目标距离的缩小而增高,故可以借助这种声探测而不用视觉或其他感觉,自由地穿过障碍物或捕捉食物等。它的回声定位系统,不但对距离和方向有很好的分辨能力,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