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人的制造遇到了无数困难。机械结构的设计、生物组件的集成、控制系统的编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调试和优化。
“动力系统还是不够稳定。”负责能源系统的工程师向比奇汇报,“反应器的能量输出存在波动,有时候会影响机器人的正常运行。”
比奇亲自检查了能源系统的设计:“问题出在反应器的温度控制上。我们需要增加一个调节机制,让反应器能够自动调节工作状态。”
控制系统的开发是最复杂的部分。机器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人工智能,能够自主做出判断和决策。但地穴族在这个领域的经验相对匮乏。
“我们需要开发一套学习算法。”比奇研究着控制系统的架构,“让机器人能够通过经验学习来提高判断能力。”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第一台巡逻型机器人终于制造完成。这台机器人高约一米,外形类似一个移动的圆柱体,表面覆盖着仿生材料制成的外壳。
“所有系统测试完成,可以进行实地试验。”比奇兴奋地向廉默汇报。
第一次实地测试在回收站的外围区域进行。机器人缓慢而稳定地移动着,它的传感器不断扫描周围环境,收集各种信息。
“传感器工作正常,能够检测到多种环境参数。”技术员通过监控系统观察着机器人的工作状态,“移动系统也很稳定,在复杂地形中的适应性很好。”
但测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机器人的反应速度还不够快,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有时会出现延迟。
“我们需要优化控制算法。”比奇仔细分析着测试数据,“提高机器人的反应速度和判断准确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