睐说着推着自行车走了,此时是1946年,他哪里能料到这个风云莫测的时代是如何的瞬息万变,三年后他将再次迎来新的时运,当然这且是后话,先说当下,北平的育婴堂不多,金睐很快盘问到了一条信息:一月十日,也就是旧历腊月初八的那一天,有位年轻太太来收养了两个孩子。
金睐拿出顺来的那张全家福给育音堂的嬷嬷辨认:“是他们吗?”
嬷嬷一瞧,点头确认。
齐化门外今日赶大集,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卖豆汁的、绱鞋的、修脚的、拔牙的、还有挑担卖小玩意儿的,偶尔夹杂着要饭的,人来人往,竟是不输天桥一带的繁华。
集市的尽头有一只茶棚,茶棚隔壁是一个书摊子,刘凤藻是这书摊子的主人。
老师临走时资助了她家一笔钱,几个学龄期的弟妹得以继续读书,大弟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洋车,如今出车再也不用给车行交份子钱了;母亲自然也不用再走那暗道儿,为了避开旧街坊改头换面,一家人把城里租住的房子退了,到齐化门外买了这间临街的房屋,傍着集市做点小买卖。
旁的也做不来,就支起一个书摊子,捎带卖点香烟洋火、蜡烛肥皂,日子虽不是很富足,但安心多了。
今天集市虽然人多,但买书者甚少,她耐心把书籍摆放整齐,忽然有一辆黄包车在摊子前停下了,她抬头看时顿时惊喜万分。
“老师?”
白素宽从黄包车下来,微微一笑,然后打开坤包取出一张法币交给车夫说不用找了。
刘凤藻心情雀跃,根本顾不上打量老师的摩登装扮,一迭声请老师进里边。
到处是书,她这间书摊子小屋,前门临街、后门通院,推开后边小木门便是一方小院,正屋两间,西厢房两间,正在哄孩子的刘母从窗户上看到她立刻迎了出来。
“白先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