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叛乱时求救于契丹,许赂以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之地----便是让终宋一代受困于战略守势的幽云十六州的割让故事了。
这十六州向来是中原的北部屏障。被辽国占领后,华北平原没有了纵深,辽国骑兵可长驱直入,数天便能威胁首都开封。
并且中原的马匹来源地向为北方和西北。当幽云十六州失据后,马匹的重要来源地之一便断绝了;后来西夏建立,另一处马源也断绝了,于是造成宋朝缺马的窘境。
若只是单纯的作为运输工具的缺乏也还好,毕竟还有牛、驴子、骡子可以充任。但是于军事上,缺少马匹可就是致命伤: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特别是重骑兵,向来是作为坦克一般使用的,步兵可远远不是对手。
攻,无可抵挡;退,追无可追----两条腿可追不上四条腿的动物;守,千里平原无险可守…千里江山竟成了辽兵机动表演的舞台。
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多次伐辽过,但都功亏一篑,两位宋朝话事人甚至都败得很惨,逼得一度想迁都。
真宗时期,辽国大举进犯,宋真宗被当时的宰相劝动御驾亲征,后在澶渊之役后实现和解,史称“澶洲之盟”,然后宋辽真正实现和平,时间长达百年。
但是真宗就颇以“城下之盟”四字为耻,后世的帝王也都想着扳回一局,就连声色犬马如徽宗,也时刻想着为祖宗雪耻----不说他的目的究竟是为自己的“文治”添“武功”还只是表明自己也是个有本事的,但这个心值得肯定。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宋朝不是没想过自己养马,譬如“藏马于民”的马政之类的。
不过农耕民族养马确实是个费力不讨好的事:养马要大量的土地,在人多地少的在原地区普通民户很难大规模养殖,通常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