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芙蓉镇》自播出以来,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电影院一票难求,上座率爆满,群众们交口称赞,听说拷贝量也破了记录。”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难道群众们会追捧一个抹黑我d的电影?”
“《芙蓉镇》是否抹黑我d?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
“如此看来,这朱大可真是‘谎狗’一只!”
“竟还好意思以学者自称?”
“当真是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
“只有一点让我佩服,就是这种水平的文章他居然也会发表的勇气!”
“评论界的权威尚未发声,此人书没读多少,电影没看多少,就觉自己理论高度和现实批判力,已超越电影界内权威。”
“你那么牛?”
“你咋不上天呢?”
文人骂架,自五四以来,就是咱们文化界的优良传统。
这个传统一直继承下来,并顺利发展到电影产业,每当一部新片出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评价,观点相斥,便在报纸上互相攻讦,这已经是一种文化习惯了。
且和电影审核相似,这会儿的纸媒环境宽松,报纸更注重的是意识形态,只要不违反上面的精神就能发表,编辑们还乐得发些找事儿的文章,往往都能促进刊物近期的发行量。
当然,就算攻讦,也不能骂的太过粗鄙,要用词考究,同时又要表达出侮辱性、攻击性。
像是著名的梁鲁之战,梁实秋批鲁迅的翻译:“先生的硬译已经和死译没啥区别了,他还指望我们硬着头皮看下去,我硬着头皮看下去了,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