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讲述了一个普通青年主人公“我”的日常心态,同时也描写了“我”和“我”的女朋友“老q”以及“我”的那些室友们的生活情况。
这小说在后世不像《红高粱》《活着》这些小说似得人尽皆知,它的作者徐星似乎也在后世名声不显,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篇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丝毫不逊色于《红高粱》《活着》的,甚至可以说更大。
在后世,文学界将这篇小说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由传统转入现代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而在小说发表前,江弦便预料到,这篇小说是必定会掀起争议的。
理由很简单。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当代文学,最初描写的都是英雄人物、英雄形象,都是从英雄文学起步。
像是忍受孤岛寂寞的鲁滨逊。
一生与海洋搏斗终于被海洋吞没的老水手。
追逐一个情人那样追逐一个仇人,最后与它同赴深渊的船长亚哈。
忍受了肉体和灵魂几十年熬煎的冉阿让。
不懈地追求一个永远不可企及的梦境,灵魂永生的卡拉马佐夫以及克利斯朵夫。
在现代的作品里,已经很少再出现这种英雄文学。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庸俗,一种小玩小闹的小家子气,甚至是一种无聊。
要么就是把大便小便、抢不着厕坑当作“喜剧”,把“减肥”这种事儿美不滋滋津津乐道地搬上影视银幕。
要么就是类似于长期压抑的变态释放,一有机会就尽量暴露一下被窝里的那点儿秘密。
但这就是文学主题的转变,文学形象普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