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扛着一大卷麻布。
“大伯,为什么还有人会拿着布帛、棉花、钱这些,夏收纳税,朝廷也要这些么?”
“夏税征收麦子,秋粮征收稻米。
按照朝廷的规定米麦是“本色”。
你看到的征收布帛、棉花、钱等一些东西叫做“折色”。
余令不解道:“折色?”
“就是用市面上米麦的价值换算这些物品价值几何。”
余令懂了,可余令恨不得自己什么都不懂。
本色和折色之间的价格没有明确的界定线。
折价物又没有一个标准,标准全在那些税吏的手里。
他说你的棉花成色好,你就可以少缴纳一点。
他要说你的棉花成色不好,你就得加量来补。
补多少全凭他们一张嘴,衙门肯定不会吃亏。
他们不吃亏,亏就得百姓吃。
自己看一眼就知道这东西有漏洞,那些胥吏,靠这个吃饭的能不知道?
余令不得不再次感叹活着真难。
(pS:这个问题其实到了清朝才勉强解决,因为雍正进行了“耗羡归公”的改革,其实本质的解决是在2006年的1月1日。)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