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将游子思乡之情,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直击人心,让她这个漂泊异乡的才女,瞬间泪湿眼眶。
周明看到蔡琰如此激动的反应,心中暗自得意。他知道,《静夜思》的魅力,在任何时代都是通杀的。他轻咳一声:“这诗……乃是小郎偶感而发,并非名家所作。”
蔡琰闻言,心中的震惊更甚。她站起身,对着周明深深一揖,语气中充满了由衷的敬佩:“周小郎此诗,虽仅寥寥二十字,却字字珠玑,意境深远,将游子思乡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直抵人心!此等才华,即便蔡邕大家在世,亦当击节赞叹!小女子万万未曾想到,周小郎不仅武艺超凡,竟有此等诗才!”
周明谦逊地摆摆手:“蔡大家谬赞了,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心里却乐开了花,这可不是雕虫小技,这是“文化降维打击”啊!
蔡琰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情绪渐渐平复。她再次拿起那卷竹简,轻轻叹了口气:“周小郎之诗,简练而深邃。小女子方才所读,乃是一篇汉赋,名为《悲愤》。其词藻华丽,气势磅礴,然与周小郎之诗相比,却少了那份直抵人心的真情。”
她轻声念了几句汉赋的片段,那华丽的辞藻,典雅的用词,让周明听得有些头大。他前世对古文虽然不陌生,但汉赋这种堆砌辞藻的风格,确实不是他的菜。
“蔡姐姐这赋……”周明沉吟片刻,然后以他前世的“现代诗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比我历史课本还深!”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虽然词藻华丽,用典精妙,气势恢宏,但总觉得……有些刻意。过于追求形式,而情感表达上,反而不如口语化、平白直叙来得真切。”
蔡琰听得有些呆了。她从未听过有人如此评价汉赋,更从未听过“历史课本”这种词语。她眼中闪烁着异彩,心中的好奇几乎达到了顶点。
“周小郎此言,闻所未闻,却又……鞭辟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