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北风呼啸着席卷整个辽东大地,带来了刺骨的寒意。鹅毛般的雪花,开始零星地飘落,为辽东披上了一层银装。在中原,每到这个时节,便是百姓最难熬的时刻。饥寒交迫,疾病横行,每年冬天,不知有多少老弱妇孺,因无法抵御严寒而倒毙于屋舍之内,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即便是那些富裕人家,也需消耗大量的木炭和薪柴,方能勉强抵御寒意。
然而,在辽东,周明治下的百姓,却对即将到来的严冬,没有丝毫的恐惧,反而充满了期待。因为他们知道,周公子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了应对寒冬的“法宝”。
自从去年冬季,周明便开始着手规划一项宏伟而又贴近百姓的工程——大规模修建带烟道的火炕,并普及沼气炉。这在世人眼中,简直是异想天开,但在辽东,这已成为一项人人期盼的民生工程。
火炕革命:温暖不再是奢侈品
早在秋收结束后,在周明的亲自指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暖屋工程”便在辽东全境展开。他深知,北方冬季漫长且严寒,传统的取暖方式效率低下,且对环境破坏极大。而火炕,这种在后世北方农村普遍存在的供暖方式,无疑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选择。
“乡亲们,这火炕啊,它能把柴火烧出的热气,沿着炕下的烟道,传遍整个炕面,让你们睡得暖暖和和的!”铁山师傅,这位如今在辽东建筑领域独当一面的大匠,此刻正手持木棍,在新建的示范屋里,向一群围观的百姓和新晋工匠们讲解着。他的脸上被烟火熏得有些黑,但眼中却闪烁着对新技术的狂热与自信。
周明亲自绘制了详细的火炕结构图,并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铁山和民部官员解释了其中的热力学原理。他甚至在图纸上,特意标注了“烟道”的尺寸、走向、以及最重要的——烟囱的高度和位置。
“火炕的关键,在于烟道!”周明在一次核心会议上,曾用炭笔在木板上勾勒出清晰的结构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