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冬日,因火炕的温暖和沼气炉的普及而显得格外不同。百姓们告别了严寒与疾病的威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康与富足。然而,周明深知,这些技术的推广,并非一蹴而就,更不能止步于此。他要将辽东打造成一个科技驱动、人才辈出的理想之地,而这,需要系统化的教育与传承。
清晨,冬日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辽东工坊区宽敞的“工匠学徒班”大院里。这里不再是往日铁匠铺的单一景象,而是划分出了木工、泥瓦、铸造、甚至简易医疗器械制作等多个区域,各种工具摆放得井井有条,学徒们穿着统一的粗布工装,个个精神抖擞,眼神里充满了求知欲。
周明踱步其间,满意地看着眼前这一切。他深知,人才,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铁山,今日学徒们可都到齐了?”周明转向身旁精壮的铁山师傅,这位昔日的铁匠,如今已是辽东工坊的总负责人,不仅技术精湛,管理能力也日益成熟。
铁山憨厚一笑,拱手道:“公子放心,一个不少!大伙儿都盼着公子和各位先生来授课呢!”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尤其是张宁医女,她教授的那些‘解剖之术’和‘酒精之理’,更是让那些学徒们入了迷,一个个都说,学医比打铁还有趣!”
周明闻言,嘴角微勾。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让知识充满魅力,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工匠学徒班:智慧的传承
“工匠学徒班”,是周明在辽东建立的又一个创新机制。它打破了传统手艺的师徒秘传模式,改为集中教学,由辽东最顶尖的技术骨干——以铁山为代表的工匠大师,和以张宁为代表的医馆精英——亲自授课,培训年轻一代掌握农具制造、建筑、基础医疗等技术。
今日,正是周明亲自为学徒们讲授“结构力学基础”的日子。他手持一根木棍,在沙盘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