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封锁令,如同一道无形的枷锁,试图勒住辽东高速发展的喉咙。然而,他低估了周明超前的战略眼光与科技底蕴。当冀州的商队带着嘲讽与幸灾乐祸的眼神,拒绝向辽东贩卖盐铁时,他们万万没想到,仅仅半月光景,辽东的盐价不仅未涨,反而略有下降,而铁器作坊的炉火,烧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旺盛。
辽东郡城外,新开辟的盐田区,数千流民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他们身着粗布棉衣,戴着草帽,将一桶桶咸涩的海水引入晒盐池。阳光炙烤着大地,水汽蒸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咸味。与寻常百姓的抱怨不同,这些流民脸上却洋溢着兴奋与希望。
“快看!那池子里,结晶了!是盐巴!”一个年轻的流民指着晒盐池中泛白的区域,激动地大喊。
“周公子真是神人啊!俺们以前只知道海里有水,哪曾想这咸水也能晒出盐来!”老农用粗糙的手指沾了一点白色颗粒放入口中,那纯正的咸味让他眼眶湿润。盐,在乱世中比黄金还珍贵,曾几何时,他们为了一点点盐,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如今,辽东却能自产自足,这份安全感,远比吃饱饭更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辽东北部的山区,沉寂千年的铁矿山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开采热潮。高炉炼铁的技术,在铁山师傅和工匠学徒班的努力下,已初见成效。巨型的高炉拔地而起,日夜喷吐着熊熊火焰,将赤红的铁水倾泻而出。每一次成功的冶炼,都伴随着匠人们的欢呼。
“成了!成了!这铁水,比以前的纯净多了!”铁山师傅看着那流淌而下的铁水,激动得胡子直颤。他从未想过,铁这种坚硬之物,竟能如此顺从地被掌控。
这种对“硬核种田”和“科技细节严谨”的极致追求,让辽东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打破了袁绍的封锁。盐铁的自给自足,不仅稳定了物价,更给了周明施展拳脚的底气。袁绍自以为扼住了辽东的命脉,却不知周明早已布下后手,反倒激发了辽东内部的潜能。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