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完瓦,也就该立碑了。
秦香莲入乡随俗,早早准备好了香烛纸钱,以及各色贡品,也提前请无尤观的道士们卜算过吉时以及立碑的吉位。
按秦家庄风俗,为先人立碑都由长子动土,秦香莲自然当仁不让,陈跛子又给俩孩子做了两把小木铲子,出力不能,却能全一番心意。
待秦香莲动了土,龙凤胎又上去挖几铲子,便有受过秦员外恩惠的村民们一起过来帮忙锄草整土,人多力量大,不过片刻便将碑立起。
另外,还需要在墓旁植树,早早选好的树苗,多为松柏一类,植树可以保持水土,且松柏耐寒耐热四季常青,象征寓意也好,先人永恒不朽,后人增福添寿。
秦员外死后,与妻子合穴同葬,两个墓室之间有一扇小窗,俗称“过仙桥”,亡者灵魂不灭,夫妻生死同穴,寄托来世姻缘再续的美好期待。
立起碑,秦香莲摆上贡品,点起香烛,敬了三杯酒,跪地焚烧纸钱,带着俩孩子诚心诚意地对着双亲墓碑磕了三个响头,又跪地挪动双腿,让出祭拜的位置,面对来客跪下。
村民们一一上前祭拜,辈份高的或者相同的,只烧烧纸钱,辈份低的,则尊敬地磕头,这个过程中,秦香莲带着俩孩子始终跪在碑旁,算是替秦员外还礼。
这也是秦家庄的风俗。
祭拜完,秦香莲和俩孩子都被人扶起来,最后就是揭碑上的布念碑文,诉说逝者生平,这事由秦老头代劳。
秦员外的碑落款,秦香莲要求加上龙凤胎,写孝子秦香莲、孝孙秦瑛秦瑶敬立。秦员外生前惦念记挂这个,写上孙子姓名,他九泉之下该含笑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