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之抽搐、呕吐,乃至毒发身亡!即便是专食虫类的鸡鸭鸟禽,若大量啄食此等蝗虫,亦难逃中毒毙命之厄!”
赵凌不疾不徐,将蝗虫的生物特性、成灾机制娓娓道来:“散居之蚂蚱,性情温和。一旦环境剧变,数量激增,其生理与行为便发生剧变,化作群居型蝗虫。”
“此时,它们色泽转深,性情凶暴,食量惊人,更获得远距离集群迁飞之能!一旦成灾,其数量动辄以亿万计!遮天蔽日,如乌云压顶,所过之处寸草不留!”
他讲述着蝗灾的恐怖景象,台下听众反应各异。
那些未曾亲历灾祸的咸阳贵胄子弟,如同在听一个离奇惊悚的故事,脸上带着新奇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
而台下众多来自灾区的农家弟子,却已有人悄然红了眼眶,紧握的双拳微微颤抖,甚至有人忍不住低声啜泣。
某些学子残酷的记忆被唤醒。
那绝望的虫云,啃噬殆尽的田野,亲人饿毙的哀嚎。
身份与经历的天堑,在此刻显露无疑,共情何其艰难!
赵凌提及,秦律《田律》早有规定,地方官吏须及时上报灾情。
朝廷应对蝗灾的传统方法,如强制扑打、驱鸭入田、夜间举火诱杀、挖掘深沟掩埋,乃至举行“八蜡之祭”祈求虫神息怒等,他亦一一列举。
说完这些,赵凌又说道:“此皆灾后补救之策,如同扬汤止沸!虫云既起,扑杀何其艰难?耗时漫长,杯水车薪!其间,粮田早已化为白地,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之惨剧,朕不愿让其再度发生!”
赵凌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