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堡,牢牢挡住夏军南侵之势,夏军多次发兵来攻,欲拔之而后快,皆被种世衡挫败,朝廷为表彰种世衡功绩,将此城命名为青涧城。
“是啊!西夏不平,河东、陕西永无宁日!富枢密此翻西来,劳苦功高,西北军已将裁撤完毕,西北民风悍勇,士卒苦练数月可成精兵!富枢密自朝中来,可否向下官透露一下,朝廷可曾定下伐夏之期?”庞籍负手于后,轻声问道。
富弼收回目光,沉吟道:“尚未定下,一是士卒尚须苦练,二是要看粮草储备,自去年始,大宋银行前后共拨五百万贯,用于军改及军械打造,且夏宁侯保证伐夏军资银行可尽力支持,所以目前只待粮储齐备及士卒练成,伐夏之期虽未定下!当不越两年!”
富弼最后两句话说得凝重有力,仿佛在表述伐夏之决心。
庞籍久处西北,如何不明白,现在西夏最是疲弱,正是伐夏之机,错过这次机会,等西夏恢复过来,结果就很难预料了。
“下官听说京兆府的常平仓正准备大加扩建,今年青苗款的粮食大部分会运到此处囤积,下官思索良久,我军伐夏,进兵路线或可多作选择,但补给线无非三条,无定河、葫芦河、以及西出甘凉的兰州一线,所以,下官认为,与其将粮食囤积在京兆府,不如更进一步,分别囤积到延州、渭州、秦州三地,这样一来,一但开战,我军补给线至少可缩短近半。”
富弼一听,庞籍此言确是至理,既已决定伐夏,那就应做足准备,以前西北不稳,将粮食大量囤积于边城是为不智,但如今大宋在西北占着绝对的优势,粮食囤于边城当可无忧。
“好,就请庞经略上本奏章,本官共同附名就是,夏宁侯是伐夏的急先锋,相信朝廷当可通过;只是西北道路不畅,运转这么多粮食司农寺怕是无力承担。”
庞籍抚须而笑,胸有成竹地说道:“常平仓只须遣人管理即可,咱们西北此次裁撤老弱不下六万,加上原有十万厢军,这些人上阵杀伐不行,用于转运粮草正得其所,如今西北无战事,运粮之事大可交与他们。”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