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文斌正端着茶杯润喉,听他念完“不问前程路,且看山月残”,赶紧凑过来。伸手就把诗稿抢了过去:“好一个’不问前程’!这气魄,比刚才那阕《鹧鸪天》开阔多了!”
他抬眼看向众人:“你看这起句,’寒露沾衣’‘西风拂鞍’,寥寥八字便勾勒出羁旅风霜,可后半句笔锋一转,‘不问前程’‘且看山月’,把那点落魄气全扫了去,反倒生出股豁达来!这等心境,寻常文人写不出来!”
张云山没吭声,手指往下翻,目光落在第二首诗上。
第二首写的是边关:
“烽燧连寒雾,
征人鬓上霜。
家书藏袖里,
不敢问存亡。”
“好诗,好诗啊……”
谢文斌连声赞叹,“这’藏’字用得妙!不是‘带’,不是‘揣’,是‘藏’,藏的哪是家书,是怕拆开来心碎啊!‘不敢问’三个字,更是把征人那点念想和恐惧全写透了……”
众人目光落在这首边关诗上,只觉一股寒气混着烽烟味扑面而来。
他们本就浸淫诗文数十载,听谢文斌读完一遍,便立刻察觉此诗的不同寻常。
如今的大乾诗坛,正盛行着“无典不成诗”的风气。
仿佛不用些生僻字、不堆些冷僻典故,便显不出才学。
可这首诗偏不,“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