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的井井有条,部落虽然在黄河边上,但因为禹的治理,却从没有遭受过水患。甚至一些距离黄河偏远的地方遭受水患了,禹所在的部落都平安无事。
这让一些部落都认为禹所在的部落是有神仙庇护的,所以,纷纷前来投靠,一时间,禹所在的部落成了附近最大的部落。
而当禹三十多岁的时候,疾风与曹长青也认为时机到了,便开始给禹交代,让他主动扩张,并且收留那些因为水患而流离失所的人族。就这样,禹的名声也慢慢开始从部落里面往外传。整个人族都知道了禹的存在。
而远在都城的舜,此时因为年龄的增长,感觉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便有了退位的想法,舜帝感觉自身功德圆满,也很想找一个品德高尚、聪明仁爱的继承人。这时,曾经向尧举荐过舜的四方首领又来禀告,认为大禹乃德才兼备之人,可以作为他的继任者。
舜想了想便问道:“莫非就是那个治水无功被我杀死的鲧的儿子吗?”
“不错”,一首领坦言道:“大王切不可根据父亲来评价儿子,这个禹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他能够继承大王的王位,对于人族将是一件好事情。”
舜帝笑了笑道:“也好,我懂得你的意思。倘若禹真是一位贤德之辈,这个帝王之位将会是他的。”
不久,舜不避前嫌,启用禹子承父业去治理洪水,也想借此验证一下四方首领的话,也好考验考验禹的品德。
大禹由于其父亲之事,深感舜的信任,力图报答,因而治理洪水时不辞劳苦,兢克业业。他又招来了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大禹经过长期实地考察,确认仅用父亲堵决口的办法根本不行,而必须以疏导为主。他就率领人民开山通泽,疏浚河道,不仅消除了洪灾,大致确定了九州的区划,更使各州恢复了生产,人民安居乐业。
大禹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