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盖过了他熟悉的旧书香气,让他一阵恍惚。
葬礼那天,图书馆闭馆半日。他飘在窗前,看着馆外稀稀拉拉来送行的人
——
几个老同事,两个远房亲戚,还有一个怯生生的年轻姑娘,捧着一束白菊,站在人群外围,眼圈红红的。覃琰认出她,是经常来古籍部查资料的历史系学生,叫林小满。
人群散去后,图书馆重新开馆。一切似乎都没什么不同,借阅台的电脑依旧嗡嗡作响,读者翻动书页的声音此起彼伏,只是那个总在三楼徘徊、袖口沾着些许灰尘的身影,消失了。
覃琰开始以另一种方式
“工作”。他看着新调来的管理员小张笨拙地给古籍套上防尘袋,心里急得发慌
——
小张把《说文解字》按笔画顺序归了类,却忘了覃琰自己做的、藏在书脊内侧的暗记,那是根据版本年代和校勘优劣做的更精细的分类。他想开口提醒,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能眼睁睁看着小张把一本光绪年间的刻本塞进了道光本的队列里,像看到一个错位的音符。
他跟着读者在书架间穿梭。那个总爱把奶茶带进阅览区的小伙子又来了,覃琰习惯性地想去敲他的桌子,手却穿过了对方的肩膀。他看到林小满又来了,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他以前常坐的那个靠窗的位置,面前摊开的还是那部关于地方戏曲史的论文提纲。她眉头紧锁,手指在键盘上敲敲停停,时不时抬头望向覃琰以前整理书籍的区域,眼神里带着茫然。
“找不到……”
他听到她小声嘀咕,“那几本民国的戏曲抄本,覃老师说在东墙第三排的……”
覃琰飘到东墙第三排,果然,那几本蓝布封皮的抄本被挪到了南墙。是小张整理时按书名首字母排的,却不知道这些抄本的价值不在于书名,而在于里面夹着的几页手写批注,是当年一位戏曲名家的真迹,覃琰特意放在一起,方便研究者查阅。
他急得在书架旁打转,试图用气流掀动书页,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