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n
鲁道夫故作轻松地笑着:“我也是在匈牙利打过骑兵的。”
\n
鲁道夫其实一点也不轻松,若要问他该怎么去剿灭骑兵,他最想回答的是“坦克。”不过此时各国都是不折不扣的“骡马帝国,”虽然卡车已经大量生产,不过大多都用于货运。至于坦克和装甲车,理论上也是有的。
\n
1911年,一位名叫博斯汀的奥匈帝国工程师向奥地利战争办公室提交了一份设计方案和一个木质比例模型。博斯汀的这个设计案相比其他早期箱式、菱形坦克设计领先不少,是第一款采用了旋转炮塔设计的履带式装甲战车。在鲁道夫看来,这其实更类似于自行火炮,博斯汀也将它定名为了“机动火炮。”
\n
当时的战争部对这样一款先进武器很感兴趣,可惜囊中羞涩,甚至无力承担一辆样车的制造。到了1914年军备改革时,鲁道夫才翻出了这份尘封的计划,力排众议,为履带式装甲车申请了一笔拨款,不过也没立即投产,鲁道夫代表军方按照后来的突击炮向工程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估计履带的问题就足够为难他们了。
\n
现在能够使用的战斗车辆只有轮式装甲车,装甲车辆大多是公路机动的轮式装甲车。但轮式装甲车在山地、泥地、草地等复杂路况下机动能力非常差,所以部队大多将他们作为防御力量,保护后勤。
\n
鲁道夫计划组建一支摩托化部队,他向指挥部发出了征集机动车辆的申请,最高指挥部给了他就地征集武器装备的权限。
\n
鲁道夫开始四处收集车辆,凭借着最高指挥部的一纸电文,他的士兵不光将卡车和装甲车连同司机一同抢来,还将撤离部队的轻重机枪洗劫一空。
\n
这个年代,汽车不愧是一件稀有物品,鲁道夫费尽心力,才从一个集团军的大后方,找到了七十多辆卡车和十几辆装甲车。幸亏有了之前的军备改革,奥匈军队开始向现代化靠拢。卡车的性能尚可,基本都是近期生产的,也没有太大的技术问题。至于装甲车的质量,鲁道夫就不敢恭维了。能留在后方的,基本都是四、五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