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武帝时,为了支撑对匈奴的战事,连七岁孩童都要缴纳口赋,民间马匹几乎被征调一空;隋炀帝征高句丽,运河上运粮的民夫日夜不休,尸体顺着河道漂向下游,最终激起了瓦岗寨的烽火;唐太宗晚年攻伐龟兹、焉耆,关中百姓为了转运粮草,秋收后还要赶着牛车跋涉千里,来年春耕时田地里都见不到壮劳力……
这些帝王哪个不是雄才大略?
可一旦陷入边疆的长期征战,再好的家底也经不住消耗。
兵甲要锻造,粮草要转运,伤兵要救治,阵亡要抚恤——每一项都像填不满的窟窿,最终只能把负担压到百姓身上。
史书里写着“海内虚耗”、“民不聊生”,民间传着“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说到底,都是血的教训。
可今日,大明做到了!
不是赶走了哪个部落,不是接受了哪个大汗的投降,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岭北设了都司,修了驿道,开了商路,连拓荒垦殖、经商贸易都摆到了台面上。
这不是一时的征战,是要把草原当成自家的土地来经营;不是把蛮夷当成对手来驱赶,是要让他们跟着大明的规矩过日子。
“难怪要抓两个大汗回来!”人群里有人恍然大悟,“这是告诉草原上的人,以后再没什么‘黄金家族’说话的份了!”
旁边立刻有人接话:“可不是嘛!皇孙殿下都说了,让咱们去拓荒经商,这是要把草原变成咱们的粮仓、牧场啊!”
一个曾在驿站帮过忙的小吏挤到前面,大声说:“我听说岭北的商路都规划好了,从广宁卫一直通到西域,咱们的茶叶、丝绸运过去,能换回来成群的牛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