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
我们看接下来看甲二的随文释义,这以下就正式的随顺颂文来解释它的义理,分三:初、明唯识相,二、明唯识性,三、明唯识行位。初中分二,一、略辩唯识相,二、广辩唯识相,今初。
发明唯识的道理,我们先讲缘起唯识相,唯识相有简略的说明跟广释,这个是印度论师的一个说法的特点。印度的论师都是先做一个略说,先做一个总说,然后在广说,天亲论师也不例外了,先做一个略说。我们看这个略说,有一段的问答,
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这个外道或者是小乘的学者就提出一个问难,说大乘的论师,提出万法唯识的宗旨。说宇宙万法包括生死的杂染法,也包括圣人的清净法,其实就是一念的心识,刹那刹那变现出来,离开了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假设这个宗旨是正确的,为什么这个世间的言说,你看我们有时候,说你对我很好我对你也很好,那么世间言说都有安立我相、法相的差别,乃至于大小乘的教法,佛陀在经典上也是说如是我闻,有一个我,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那么既然一切法是心,那佛陀应该说这个心到那个地方去,另外有一个心识,那就不讲舍利佛了,就应该说这个人的心到那边去的,应该就用心识来表达就好,为什么安立我相法相呢?佛陀在教法当中也处处的安立我相的差别,法相的差别,这样子应该怎么解释呢?那么等于是用这个世间的言说,跟大小乘的叫法当中处处出现我相法相这样的一个因缘,来问难大乘的唯识的学者。
这以下看天亲菩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