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从思量、第三个从了境,这就是整个刚开始把《三十颂》的内涵先把它标出来,先谈空性,再谈缘起。
好,我们看讲义的第五面,前面等于是做一个总复习。
丙二、广辩唯识相(分二:初广明三能变相。二广明所变唯识。)初中分四:一、释初能变相。二、释第二能变相。三、释第三能变相。四、结示。今初。
戊一、释初能变相
应该看丙二、广辨唯识相,前面是一个略辩,是一个总说。这以下详细的说明了从我空法空的道理当中,而建立染净因果。这当中分二:初广明三能变相。二广明所变唯识。初中分四,在广明三能变相当中,有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第三做个总结。
当然能变现是心识了,所变现是万法了。我们学习唯识以后提到能变,诸位要知道是一个心,心是能变现,万法是所变现。在心当中我们先谈论最为细的心识,就是初能变。
问言: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先讲到初能变的相貌是什么?我们看偈颂:
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既然生命是无我的,是由心识的刹那刹那的作用所变现,所以了解心识就变成是一个关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