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尺去量布是依止智慧,你要是没有判断力,你叫一个小孩子去量,他也没办法去读尺的刻度。所以智慧是这个尺量布的一个自证分,那么这个智慧是依止人(证自证分),就可以知道体用、能所的关系。
我们再看第三个譬喻,比如蜗牛,蜗牛对外境的了别,蜗牛有一个外壳,壳里面有一个头是自证分,头当然依止外壳(证自证分),头一活动的时候同时生起两个触角。一个是能缘的见分,一个所缘的相分,这就是体用、能所的关系。
比如说我们第六意识见分的明了性、了别的功能去念佛,当然第六意识的了别性是一个见分。第六识能够了别到见分,那么这个佛号,你心中要创造一个佛号的影像,就是你的相分,那么你的见分去了别相分的时候,一次一次的了别的时候,突然间打妄想,打了一段时间以后,你发现你打妄想不对,那么你为什么会发觉你打妄想呢?你的见分已经在打妄想,已经把佛号丢掉在其它的环境活动,那么你的见分在攀缘相分的时候,你怎么知道你打妄想呢?背后有一个自证分,它知道!它比见分更微细,它知道你在打妄想,就是有一个明了的心识在背后,它知道你有没有打妄想,因为见分已经在打妄想,它不可能知道它打妄想,它本身糊涂了。所以说在整个心识活动当中一定是要有四分的相互作用,有体跟用。
四分的作用在外道小乘唯识的说法有所不同,看它的能所、体用关系。当然心识都有能所:
一、
外道的思想:他认为能分别的是心识所分别的境界,这个心识跟境界造作的时候,他所依止的是神我、有一个自我。境、识跟神我这三个是个别独立的,当然佛法是否定,佛法是无我的思想。
二、小乘的学者:他已经提升了,他不认为有个我,小乘的学者是认为我们能够生起了别,也是因为有根,能量的是根,所分别的是境界,那么根在攀缘境界的时候以心识为自体,当然这个地方讲第六意识,那么小乘学者的问题出在:他认为——根、境是独立的,心外有法,离开了心有根跟境所得。那么当然小乘学者修无我观,不管你的根跟境怎么败坏,反正我的心识没有一个自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