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名唯识。
澫益大师做出这样的一个总结,“而五位五观,一以贯之,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
所以唯识学的不管是它的因地的五重唯识观,或者是它果证上的五个差别,我们可以一以贯之,就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个补特伽罗,到底修行到什么样的层次,我们只要看他内心的相貌,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个人的生命,他的指标达到什么程度,这样子,就能够把唯识学的不管是教理,不管是它的果证,能够纷而不杂;赜而不乱者也。虽然唯识学安立很多的教法,也安立很多次第,但是我们能够一以贯之,就不杂乱,“赜”,这个“赜”就是条理分明而不混乱。
这段的开示的确很重要,就是我们马上进入这个颂文以后,《唯识学》它解释内心有佷多很多差别的相貌,澫益大师就是在预先,先告诉我们唯识学的一个概念,就是你要掌控现前一念心识,依教观心,把这个教法来观照我们的心识,这样子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在整个成佛之道,我们目前是走在什么样的阶位,我内心的相貌是出现什么相貌,在整个广大的成佛之道当中,我自己在什么样的一个定位,我还有那些必须我努力的空间,这样子我们能够把广大的教法,作出一个明确的汇归处,是这个意思。
这个禅宗有一个野狐禅,我过去在佛学院,听了海公讲过很多遍,这个公案很有意思。
说是百丈禅师有一次在百丈山讲《金刚经》,讲《金刚经》很多人来听。百丈禅师那个时候是一个禅宗的大德,听完以后,有一个老居士白发苍苍的,非常感动跟老和尚顶礼,他说我过去生是迦叶佛时代的一个比丘,我那个时候是上座,虽然精进的持戒修行,但是因为没有听闻正法,没有闻慧的这个摄持,我后来起邪见。
弟子问我说:“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说一个大修行人,内心当中经常观察空性了以后,跟空性有少分的相应以后,这个人还落因果吗?这个有相的因果还能够障碍他吗?我回答一句说:“不落因果”,结果因为这一个邪见,就是我把这个空跟有把它分开来了,结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