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师在讲完这一段以后,他有一个问答,我们看《补充讲表》,看:
附表二——问答释妨
《成唯识论》在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做了一个问答,第一个:
(一)正释妨难
他有提出两个问答,来做一个问难:
问:实我若无,云何得有忆识诵习恩怨等事?
外道说这个生命体当中没有一个我,谁去记忆这些事情呢?诵习忆识恩怨等事。说我现在去背诵这个经典。“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一次一次地去记忆这个经文,我可能把它背下来;这个人过去对我有好处,这个人对我有坏处,我也能够把这些恩怨把它记下来。这个就是有一个我,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才能够办得到的嘛,才能够表现这个把前面的事情,把它累积起来。如果说我们的心识剎那剎那地生灭,那谁把这个功能累积起来呢?我怎么知道他对我有恩,这个人对我有怨呢?他以这个忆识恩怨的一个相貌来问难这个我空法空的真理,看《成唯识论》论师怎么回答:
答:然诸有情,各有本识,一类相续,任持种子,与一切法,更互为因,薰习力故,得有如是忆识等事。
这个大乘的论师说,要记忆一件事情,不一定要我,不必靠我。有情众生他的内心当中,有一个微细的根本识,这根本识是一类相续的。它相续地活动,它相续把你的善恶的种子这种功能把它记下来,你起心动念,起了一个善念,它把你记下来,你起了一个恶念,它把你记下来,你遇到什么境界,有什么印象,它记下来,它跟一切的染净的诸法,互为因缘。染净的诸法薰习了第八识,第八识又变现了一切诸法,因为这样辗转薰习的缘故,所以我们能够有这个记忆的事情出现。薰习力故,不必靠“我”来记忆这件事情,就是由心识的一个生灭的一个受薰的情况,就能够把过去的事情全部薰习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