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言: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就是这个初能变的第八识,它的相貌是怎么样呢?我们看这个偈颂的回答: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这个偈颂基本上我们分成两科来说明,第一科是从初阿赖耶识到恒转如瀑流,这个是说明凡夫有漏的杂染识,就是有漏第八识的一个相貌。阿罗汉位捨,是讲圣人无漏的清净识,这个清净第八识的相貌,阿罗汉位捨,这一段,我们基本上分这两科。看蕅祖的注解: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根据《成唯识论》把这个偈颂分成十二科,来解释这个初能变的杂染相跟清净相,分成十二科,十二门,在十二门当中,第一段我们讲这个三相门,这个三相门是对于这个第八识心王的拢总说明。说第八识在有漏位它的心王的造作,主要有三个相貌,就是所谓的阿赖耶、异熟跟一切种,主要是这三个相貌,这三个相貌,我们先看这个《补充讲表》,把这个蕅益大师的注解,在《观心法要》的注解我们解释了以后,再看原文就容易清楚。看:
附表三——第八识之三相差别
这个三相,主要是说明第八识的三种功能,第八识在有漏位有很多的功能,主要的就是三大功能,“一、自相。二、因相。三、果相。”先看自相,自相门
一、自相——所谓“自相”者,自之体相也,此识以所谓“阿赖耶”为自之体相。“阿赖耶”梵语,此云“藏”,有“能藏”、“所藏”、“执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