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起这个欲,欲就是希望,希望成就,你有这种希望,就是有种愿力的意思。
当我们对于三宝的广大的境界有这种实德能的这种忍乐欲的心情,我们安立作你对三宝是生起了真实的信心,而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是清净,而没有虚伪的,这样的信心有什么功德呢?“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因为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就对治这种不信的烦恼,而好乐修习一切的世出世间的善法。
这个地方《成唯识论》提出一个问题说,说所有的善心所都是清净相应,为什么单独在信这个部份,安立作心净为性呢?《成唯识论》回答说,是因为这个信心的清净,是对于这个不信来说的,说不信的心的相貌是染污的,因为信心能够对治这个不信,所以它是清净,这句话怎么说呢?我们解释一下:
比如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阿弥陀佛是一个广大的功德法具,它是总持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但是我们不同的心情去念阿弥陀佛,会出现不同的相貌。说是我们有真实的信心忆念阿弥陀佛,这句佛号能够引导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产生这么大的力量。有些人他不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他听到别人念佛,他也念佛,但是因为他不信的因故,他的内心是染污的,甚至于怀疑,但是他也愿意念佛来摄心,让内心寂静,但是因为他染污心,就把这个宝的功德染污了,功德在他的心中运转的时候,他不能出现这个灭罪生善的力量,可是这个宝本身是有大功德,这个大功德到他的心中,被他的染污心给覆盖了,就是他没信心,这个地方产生障碍。
这《成唯识论》意思说,它这一方面的功能特别强烈,虽然所有的善心都有清净的意思,但是这个信心的这种清净的意义特别的明显,它能够让这个功德如实地表达出来,所以安立作心净为性。
在我们整个大乘的修学当中,我们是以这个信心做基础,这个《华严经》说是,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我们整个功德大海都是靠信心才能够成就的。在这个《大乘起信论》说,我们这个大乘的佛弟子,在修学大乘佛法要生起四个信心,生起大乘的四个信心,就是面对这个佛法僧,信佛、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