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经验,这样的方法不是很好吗?为什么呢?善知识本身是平等的,就是您自己一个人真的是对善知识不要苛薄,经常持有敦厚的心情对我们有好处。善知识虽然不圆满,但是起码您能够得到他的功德,他过失的这一面我们就不提了,至少他有某一部份的功德,您得到这一部份的加持。
关键点就是:我们是不是真的够厚道、够敦厚?能够包容善知识的过失。
当然这个地方,广论也有拣别,这个善知识的过失不能太严重。第一个,他不能有邪见,邪知邪见生起的时候,这个善知识您就要离开。第二个是他犯四根本重罪的时候您要离开他。所以广论,对善知识提出很多的要求,但是他最后说在末法时代,只要持戒清净、具足正见,这个善知识就可以依止了。第一个他戒行清净,第二个他有正见,他能够开导您正法,虽然他没有禅定、他也没有成就圣道,他的心思还是散乱,但是他就有资格引导您,他就可以把他的经验传授给您,这个善知识就值得我们长时间的依止,这个是讲到疑师。
第三个疑自,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有些人是这样,对自己说:我是业障凡夫、我怎么敢带业往生呢?当然这东西,我们就应该从缘起性空的角度说,从我们这一念心本身就受熏,就是说您不断的用什么法熏习,您的身心就会不断的变化,不思议心,它就会不思议变。您过去的业障深重是因为您用染法去熏习,您现在用清净的法来熏习,您自然就会改变。所以对自己这一念心的能力不要怀疑,因为它是无自性的,这个是讲到疑惑的三个相貌:“疑师”、“疑法”、“疑自”。第六个:
不正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
这个不正见,当然刚开始它一定是愚痴,它一定是对谛理的迷暗,但是迷暗他却没有去依止善知识,来作正确的引导。他自己依止自己的妄想去颠倒推求,经过长时间的推求,他也产生一种智慧,但是他这智慧是一种染慧,一个染污颠倒的智慧为它的体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当然您这种错误的知见,就会引生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当然是给我们痛苦的果报——招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9页